赤壁赋比较

关键词: 赤壁赋比较,
作文在线 分享时间:
二游赤壁,寄托“出世”幽情。政局的险荡,政见的相悖,理想的幻灭……苏轼在走过了一段苦闷、彷徨而又艰辛的人生旅程,终于顿悟了—大道坎坷难行,小径也许通幽。“反而登舟,放乎中流,听任其所止而休矣。”这是苏轼政治理想破灭后精神的解脱,也是苏轼在痛定思痛的大幻灭后谱写出的一曲血泪交织的悲歌。英雄途穷,才人命蹇,这既是苏轼人生的不幸,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哀。在赤壁中无论是“渺渺兮予怀,望美人兮天一方”的表白,还是“草木震动,山鸣谷应,风起水涌”的“划然长啸”的悲愤,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进取与入世的情怀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,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,主客的扁舟渔唱等可入诗境的各种物象,着重描写了水、月两种优美的意象。将水、月之美用心去感觉去揉合了,精神与肉体一起放松在这空明的禅境中。沐浴着无尽清风明月,主与客一起摆脱了,安然酣眠在水月奇境之中。而后赤壁赋中,水依然在,月依然在。月色十分清明,然而此际月色已在作者心外。那“断岸千尺”的险峻之山耸立在苏子面前,成为他感觉的中心,而月亮则高高地孤悬在空中,成了疏离的自然物。水也失去了七日江水丰满无涯的风采,在“江流有声”中改变了前赋“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”的境界。它的的确确是“往”了,以至都露出了水下的巨石来。如此之水再也不能引发作者的禅思妙想了。在与江月的对话中,苏轼完成了灵魂的涅槃,一方面是人生的短促,另一方面是宇宙的永恒。我们既不用羡慕长江的无穷,也不必自寻烦恼去哀叹人生的短暂,我们只要洁身自爱,忘怀得失,,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就足够了。面对现实的苦难,面对进取与退隐、出世与入世、宇宙与人生的多种矛盾,苏轼认真探讨自我与社会、人生与自然、主体与客体,永恒与短暂的多重关系,获取对生命的真理性感悟,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审美式生活方式。一样的赤壁景色,境界却不相同。前赋是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,水波不兴”,后赋则是“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”,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,结果非但无济于事,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。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。结尾八个字“开户视之,不见其处”相当迷茫。而苏子的理想,抱负又在哪里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