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要有作文意识

关键词: 作文要有作文意识,
作文在线 分享时间:

目前的作文教学深受家长社会的诟病。作文教学低效无序,学生作文苍白干瘪。问题出在哪里?就是出在我们的老师、学生没有作文意识,更不知要培养怎样的作文意识。

领悟作文意识,我们也就首先要领悟什么是作文。作文是什么?《2011版课标》“课程性质”作文要求: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。可见作文作为一种行为,也就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行为艺术。但审视今天学生的作文,我们发现学生没有作文概念、作文意识,表现有二:一是视作文为应付之作,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素材,随便采用一些大家所熟知的共性话语或材料,应付交差;二是视作文为情感的自然流泻,无视文章是否无聊是否健康是否有意义,不负责任地自然着笔;或是信手由缰,无视文章的脉络无视语言的明晰。

余秋雨先生道:“写作不是职业,是人生技能;文学不是职业,是素质。”作文作为与人交流发展自己丰富社会思想的精神活动,在某种意义上说,作者就是产品的制作者,读者就是消费者。因此,我们也就要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潜入作文意识,遵循写作规律,让读者收获思想启迪,收获审美愉悦,进而提升人生技能,丰富生命情感与社会思想。

【作文意识一】作而以“闻”:让读者感受阅读的价值。

《2012年版课标》写作要求的修改中加上了横线上的句子:写记叙性文章,表达意图明确,内容具体充实;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,做到明白清楚;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,做到观点明确,有理有据。这几个字的增加,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作文意识,学会作文以“闻”:让读者闻悉、感受作者的思想与支撑思想的内容,从而获得阅读的收获,感受阅读的价值。

作文以“闻”,其一就是文章能让人感受表达的意图或观点。

叶圣陶先生道:“读一篇文章,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,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,那就等于白读。”阅读如是,作文亦然:写一篇文章,如果不明白它要表达的主旨,而只描写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,那就等于白写。

而我们学生没有“作而以‘闻’”的作文意识,主要表现有三。一是文章没有自己的观点,只是复制或发酵命题者的背景材料;二是文章没有表达对生活的思考,只是“复制”生活表象。如《一种梨》:“我吃了一种梨,然后在超市里看到这种梨,我看见它就想说:‘这种梨很好吃。’过了几天,超市里的这种梨打折了,我又看见它,我想说:‘这种梨很便宜。’”文章只是写出自己对“一种梨”的不同看法:很好吃,很便宜。但没有表达对这种心态或现象的思考。读者读之茫然。如果加上一句“爱它,总有自己赞赏的理由”。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考,也就有了主旨。熊芳芳老师在《思维的品质》“桑叶不等于蚕丝,青草不等于牛乳,只有经过作者个性化的思考,传递具有个性化的思想与性格的作品,这才有具有独特价值的。”(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》A刊2012年11期)

三是没有一个自己清晰的观点,没有自己的是非判断与思辨。写“追求与放弃”一文,文章写出两个分论点:①追求可激发生命潜能,创造生命的更大价值;②放弃可开辟新的道路,让生命华丽转身。结尾道:人生路漫漫,快乐常相伴。记住历史的告诫,生活的昭示:人生须是审时度势,该放弃就放弃,该追求就追求。文章没有思考“追求与放弃”之间的关系,而是说“人生须是审时度势,该放弃就放弃,该追求就追求”,读者只是觉得“只能审时度势看着办”,如此,读之无法获得思想的具体启发,就难免感觉阅读时间浪费的痛苦。

于是,我们也就要引导学生对材料对命题对生活的具体思考,不惰怠复制他人思考,不复制生活表象,不模糊思考决断;培植作文以“闻”的作文意识,让人清晰感受自己的思考。

作文以“闻”,其二就是予人新鲜的材料。

叶圣陶先生道:“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。自己有一种经验,一个意思,觉得他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,或者比较新鲜,或者特别深切,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,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;为了这个缘故,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。”叶老所说“自己有一种经验,一个意思”方可记录为己所用,这是人生经验与思想的积淀与反思;而作为与人交流表达思想的文章,也就有丰富社会经验与思想的特质,彰显人生价值的特质,于是也就是新鲜而作以“闻”世人的作文意识。凸显作文以“闻”的作文意识,我们的作文,也就要注意两点:

此一为应有独特的题材。

有的同学一写老师,就写老师给我送药,老师带病上课。一写家长,就写父母雨中送伞,晚上给我盖被子,给我煮上好吃的菜。题材陈旧俗套,让人觉得俗不可耐,老师好生痛苦。

于是我们一要引导学生再现生命的真切体验。一学生写《父爱》:父爱是一把尺子。我回到家中,父亲总爱给我量量身高胸围,每看到一点点数字的提高,就喜形于色,脸上充满阳光。触摸父亲粗糙的手,感受父亲的呼吸,“我”温暖极了。这是作者生命的真切体验,有着独特的生命感受,文章自然就清新脱俗。二是展示自己独特的视角。一学生写老师,回避常人赞扬的角度,写两位老师在办公室先是埋怨,后脸红脖子粗地相互指责。因为临近中考,他俩为争一晚自习课而“忍无可忍”。作者展示这老师不谐而失态,令人见出老师可敬与非常的一面。侧面落笔,富有趣韵,展现出一个鲜活的生命,散发浓郁的生活气息。

此二应有新颖的立意。

北宋文学家黄庭坚道:“随人作计终后人,自成一家始逼真。”哲学家笛卡儿道:“我思故我在。”习作者对生活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,表现思想的独特与脱俗。就如“站在英雄的墓前”为题,我们有多种立意:①我对英雄的坚毅和负重而肃然起敬,英雄造就时代,时代呼唤英雄;②我为英雄的出现而悲伤,因为一个英雄的背后总是那么多的艰辛和痛苦;③但愿没有英雄的出现,一个英雄出现的背后,总是伴随民族与社会的磨难。……

较之三者,①的立意为常见立意,读者读之无法感受思想的新鲜;②③的立意,则见自己的思想,彰显出不人云亦云的审美感悟,表现出脱俗的思维素质,读者也就能感受思想的冲击,感受阅读的收获。

清人许即芳《与李生论诗书跋》:“凡我见闻所及,有与古今雷同者,人有佳语,即当搁笔,或另构思。”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彰显作文意识,也就要告诫我们的学生:作文不是旧船票登新船,不只是“或另构思”,文章更应有自己新鲜的内容、思想,予人感受审美的清新,感受阅读的充实。

【作文意识二】作而以“纹”:让读者感受清晰的纹路。

鲁迅 《花边文学 “彻底”的底子》:“譬如文学,原是以懂得文字的读者为对象的,懂得文字的多少有不同,文章当然要有深浅。而主张用字要平常,作文要明白,自然也还是作者的本分。”此中所道“作文要明白” ,也就是要求文章应有清晰之感,展现清晰的纹路,让读者心清意朗,而不入云雾,茫然无绪。而作为心智活动的作文,不能认为自己心知肚明,别人亦了然于胸,于是就信笔随心,天马行空,无视读者的阅读感受。作而以“纹”,展现文脉的清晰,我们尤要关注下面两点。

一是语言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审思,让读者不致疑惑。如一考生写:

除了声音什么也可以发出,除了狂风什么也不能跳舞。

这确实不甚好懂。第一句好理解,第二句就令人费解了,这直接影响着语意信息的感知与领悟。故而在作文时,自己不甚明了的语句,在文章不要出现。一些学生喜欢写上几句自己喜欢的英文,让人读之感到困惑,此亦为不妥。

二是文脉的清晰,让读者不致感觉语段的断裂与脱离。叶圣陶先生道:“文章不仅要注意开头与结尾的照应,还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衔接。”这也就告诉我们:文章不可“随心所欲”信笔挥毫,作文时,要作而以“纹”,关注文章纹路的清晰,关注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感受。2012年福州中考,一考生写《爱,还要会爱》,开头两段:

爱,如从交杂的树枝间穿过的阳光,清浅而细碎地洒在接受爱的人的心上,却能放射出万丈光芒,在被爱者心上,留下永恒的烙印。

时光流逝,年轮飞转,我在一天天成长。不过就一年消逝,上一年的衣服就不能再穿了。每当这时,妈妈便整理出再也装不下我身体的衣物。我知道她要做什么。

如此开头思想纹路失却清晰,有跳跃脱节之嫌。标题是“爱,还要会爱”, 开头一段的抒情句子,只是告诉我们“爱的作用”,而不是写“‘会爱’的意义”,文章没有迅疾入题,让读者感到困惑。而一二段之间亦缺乏必要的过渡与衔接。修改如下:

(1)在第一段句首的“爱”,改成:真正会爱的爱,

(2)在一二段之间加上一段:这就是妈给我的爱的启示。

如此入题迅疾,呼应标题,中间脉络清晰,予人清新的审美愉悦。在快节奏的社会里,如此作文不玩深沉与跳跃,读者能迅疾领悟文章思想与思路,文章就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。

文脉的清晰,更要提出的是,文章演绎需严密与清晰:议论文论据能清晰证明你的观点,记叙文材料能有力支撑你的思想或情感,文章句间或段间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。如此,方不致让读者感觉句子或材料在干扰阅读思维与阅读感悟。如学生作文的一段话:

心轻松下来,我哼着小调。有的同学在整理桌子上的书本,有的在撕下复习资料做纸飞机。我轻快地离开了学校。

看完这段话,知道作者是写心中的轻松轻快,但真不明白文中同学整理书本、做纸飞机二者与轻快离校的关系。这两句话似乎意在衬托心情,但因为缺少衬托心情的暗示,徒增阅读的疑惑与不解。于是不妨一改:

心轻松下来,我哼着小调。看到有的同学心事重重在整理桌子上的书本,有的撕下资料心绪茫然地做纸飞机,我昂起头,轻快地离开了教室。

【作文意识三】 作而以“文”:让读者感受文学的魅力。

文章乃演绎思想诠释情感的载体,而写作乃与人交流的人生技能。而这技能应承载文学的特点,展现文学之美,予人丰富的审美感受。引导学生彰显作而以“文”的作文意识,就要引学生厚实写作底蕴,在习作中展现文学魅力,让读者感受艺术的熏陶渐染,感受阅读心旅的充实与愉悦。

一是展现语言的鲜活美。作而以“文”,有此作文意识的文章,其语言或典雅或质朴或优美或洗练,风格各异,但能形象或准确演绎情感与诠释审美,让读者感受语言的鲜活与张力。如我学生张筠芬写的一段话:

“非诚勿扰”,愿我们的生命里,没有虚浮泡沫的冰凉,只有溪涧欢快的丁冬脆响,只有清风温柔的徐徐荡拂,一任“真诚”花在阳光下尽情绽放,而我们则化做花蕊,在浓郁花香中轻舞,在这安静纯朴的世界飞扬。

这就是作而以“文”的语言,形象的比喻,一改表达的苍白,更见情感的丰富。读者阅罢感受诗意浓郁、韵味无穷。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学生,要积淀语言词汇,提升语言运用能力,让读者感受语言的风格之美、鲜活之美。

二是展现艺术的蕴藉美。老舍《人物语言及其他》中道:“写东西一定要求含蓄精炼,不要使人家读了你的作品后,有‘吃腻了’的感觉。要给人家回味的余地。”作而以“文”,有此作文意识的文章,也就讲究诠释的艺术,讲究演绎的含蓄。一学生写“母亲下雨时来到我的学校”,后来修改为“母亲来到我的学校,天正下着雨” 。前者是一般的表达,而后者则为文学表达,将“天下雨”移至后面凸示,其渲染烘托心情的作用跃然而出,文章也就含蓄而令人玩味。再看看:

例1.繁忙的工作之后,女孩开始有些想家了。

例2.繁忙的工作之后,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,面对家的方向,去读雁阵、夕阳。(颜文静《寻人启事》)

例1语言苍白,描写干瘪,女孩的情感不见鲜明的展示,也不见生动的描摹。而例2就是文学的语言了,有“爬上”“面对”“读”的动作的描摹,情感细致刻划。而一句“读雁阵、夕阳”就蕴藉而令人玩味,我们可以品味出深蕴其中的思归想家的浓郁之情。有写作意识的学生,领悟蕴藉艺术的学生,就会在自己的作品中选择意象描摹意境等,来表现浓郁情感或厚重意蕴。

三是展现表达的睿智美。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道:“写作是创造性的心智活动。”福建特级教师王立根亦道:“写作是一种智慧。”可见,写作离不开生命的创造与智慧。2011版课标指出:“写作的评价,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,鼓励表达真情实感,鼓励有创意的表达。”须知是,此创意的表达,不仅展现写作的睿智,更展现脱俗创新的写作人格。写作表达的睿智,主要体现在二个转换:

①思维转换。化实为虚,写作也就要大胆想象,“思接千载,视通万里”,让孔子与奥巴马对话世界和平,让燕子与农民谈论科学发展,以丰富的想象思维,来诠释丰富的思想,流泻浓郁的情感,使文章有着趣韵绵长的审美价值。

②切转换。从多个切口转为单个切口。如记叙文的“特点贯穿法”“物象贯穿法”,以小巧的切口展现丰富的背景与情感世界。此中尤值一提的是“物象贯穿法”:用一个自然物象贯穿全文。如高考满分卷《外婆的陈山楂》,文章写外婆深爱着“我”,小时候常给“我”做山楂糖,后来离开外婆了,看到外婆粗糙的手,“我”就会想起她给“我”制作的陈山楂。外婆对作者的挚爱,其事颇多,但作者没有面面俱“道” ,而是选择自己最为难忘的物象(陈山楂)作为回忆的题材,并以此贯穿全文,读者感受脉络的清晰,更感受作者切口的小巧、感情的真挚、文章的充实。读者也在特定物象的审视品读中,感受物象寄寓的深情与蕴蓄的韵味,感受文章的诗意张力。

于是,我们期待:我们的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彰显自我,以自己独特的构思,表达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,展现鲜活的写作意态,展现青春的思想生命。

结束语:

很多老师痛感有二:一是痛感学生的文章“难以卒看”,学生作文或无聊或紊乱或苍白;二是痛感作文指导无从下手,作文教学茫然低效。审视学生作文,审视作文教学,我们不难感觉,此二者均与我们未培植学生的作文意识有关。只要我们能认真引导学生的作文意识,让学生告诫自己作文应心有读者,心有社会,应作而以“闻” 、作而以“纹”、 作而以“文”,展现清晰审美与心智创造,我们学生作文就明了“矢向”知了“标准”,长此以往,学生作文也就鲜活而不再“难看”,学生的人格也就不再无聊不再浮躁不再苍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