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渊明的诗篇不朽,陶渊明的人品伟大

关键词: 陶渊明的诗篇不朽,陶渊明的人品伟大,
作文在线 分享时间:
魏晋乱世,文人通过隐逸的方式寄情田园、寄情山水,保持人格的完善和独立,形成了文人风骨的灵魂框架,并影响深远。杰出者如陶公陶渊明忧患与超脱共存,进取与退隐并驱。少年时受儒经和家教的影响,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,但由于当时的门阀制度,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为官,终其一生,也不过是祭酒、参军、县丞之类的小官,壮志无法施展。多年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,他开始转向躬耕自足,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。他虽曾为彭泽县令,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,上任八十余日即解印挂职而归,结束了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,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。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,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性格。陶渊明的性格本身也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,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。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。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、平凡的事物、乡间生活,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、宁静,显得格外亲切。陶渊明一直处于“出世”与“入世”的矛盾斗争中。“如何舍此去,遥遥至西荆”,“日月掷人去,有志不获聘”,蕴籍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、痛苦和徘徊。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,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。《桃花源记》,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,人人都“怡然自乐”,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,是诗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,也是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的反映。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,,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,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,往往回归到陶渊明,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,并借以安慰自己。白居易、苏轼、陆游、辛弃疾等莫不如此,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,用以保护自己选择的自由,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。陶渊明之情寄情田园、情寄本真,他的语言,看似质朴,实则奇丽,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,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。陶渊明的诗篇不朽,陶渊明的人品伟大!